多管齐下激活人才振兴新引擎 焦点速递
2023-04-30 20:03:22来源:中国交建

乡村振兴,人才先行。为推动乡村振兴落地见效,中交集团持续践行“中交助梦”行动,通过教育提升、产业工人培养、选育致富带头人等措施,不断壮大怒江人才队伍,增强人才素质能力,引导人才主动投身乡村振兴大业,盘活资源、资金、项目,更好地以人才振兴促进乡村振兴。

“扶智”当先倾情培育“接班人”


(资料图片)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教育帮扶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近年来,中交集团在怒江开展教育帮扶,水规院设立“中交园丁奖”,一公局集团援建中交兰坪新时代希望学校,三航局帮扶福贡县子里甲完小,中国路桥援建兰坪县两所幼儿园的多功能厅等,全方位、多渠道为怒江教育发展保驾护航。

“感谢中交集团,谢谢你们给我们援建了又大又美丽的新学校。这里有家一样温馨的宿舍,有洁净明亮的教室,有干净整洁的餐厅,有宽阔平整的操场,校园环境前所未有的好。课程开设齐全,教育资源更为优质。”2022年10月,中交兰坪新时代希望学校学生代表在师生表彰大会上动情地说。

中交兰坪新时代希望学校由中交集团捐资1.5亿元建成,是兰坪县规模最大、设施最全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学校于2020年正式投入使用,为兰坪县易地扶贫搬迁进城集中安置的群众子女提供了优质教育资源,实现“不失学”到“上好学”的目标升级。2022年7月,一公局集团捐赠学校医务室,助力学校开展学生体检、应急救护、心理健康等方面工作,有效解决学生就诊难问题,全力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截至目前,超过3500名学生在校就读。

在福贡县,当地村民言计车把孩子车晓才送到子里甲完小。子里甲完小有1000余名在校师生,是县里的教育名校。“把娃送到子里甲完小,盼着他能有出息。”言计车说。

自2019年开始,三航局以“中交助梦·教育提升”为抓手,与子里甲完小结成对口帮扶关系,从输入青年教师、捐助教育物资、资助困难学生等方面,为提升当地教育水平提供长期支持。截至目前,150多名三航局青年志愿者为子里甲完小的学生们开设英语、美术、音乐、科普等线上课程180节;怀正标等8名三航局员工作为支教教师,在子里甲完小从事教学帮扶,活跃在“控辍保学”、送教上山等一线。三航局设置的“梦想教室”,借助互联网让子里甲完小的孩子们第一次看到了千里之外的大海,以及矗立在海上的一座座巨型“风车”。“长大后我要亲自去看看海上风车,把外面的世界讲给更多家乡的人听。”学生和慧表示。

教育帮扶是不断“输血”的过程,更是恢复“造血”的过程。

从2021年起,水规院在泸水市设立了“中交园丁奖”,累计投入60万元奖励泸水市基层优秀教师、校长,推动教育人才振兴。姬仁慧是泸水一小的一名高年级数学老师,2022年获评“中交园丁”小学骨干教师。回忆起上台领奖的时刻,姬仁慧仍然非常激动:“这是泸水市第一次举办这么高规格的教育表彰大会,不仅有荣誉证书,还有物质奖励,这份认可和鼓舞,激励我为泸水的教育事业发光发热。”

人力财力物力不断向怒江州倾斜的同时,更多的师生也在中交集团的帮助下走出大山。“我要努力学习,长大后当一名工程师,造更多的公路和大桥。”从2020年起,三航局连续3年开展“中交助梦·情系三航·爱撒怒江”夏令营活动,30名怒江学生到上海、南京、宁波等地参加夏令营活动。此外,资助10名怒江骨干教师前往上海、连云港等地优质学校开展交流培训。“通过学习,我们要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科学的教学方法带回怒江。”子里甲完小学的语文老师炜燕梅老师说。

“扶技”夯基倾心培养“排头兵”

2022年12月27日,贡山县秋那桶村的特种作业技能培训班给参加本期培训的村民发放了30本证书,这距离上次技能培训发放17本证书仅过去6个月。

时间回到2021年的10月,秋那桶烁雍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承接中交集团帮扶项目及地方政府“以工代赈”工程。然而,秋那桶村地处怒江大峡谷最深处,自然环境封闭,村民与外界接触少,文化水平低、缺乏劳动技能成为制约当地村民上岗就业的最大因素。为了让村民们“吃上技术饭”,在二航局驻秋那桶村第一书记李微大力协调下,秋那桶村劳动技能培训班开班了。培训班从最基础的安全防护设备规范佩戴开始教学,为100多名村民进行施工基础知识和实操技能培训。

为了让村民的饭碗更“硬”,培训班还开展电焊工、架子工等特种作业培训,为通过考试的村民颁发特种作业证书。“一年前,我们没人见过技能证书长什么样。最初12个人参加培训,有8个人取得了证书,工资比以前多了不少。”余贵权是第一批报名参训的村民,他喜笑颜开地说。

在中交集团的帮扶下,越来越多像余贵权一样的怒江乡亲们改变了靠天吃饭的传统,在家门口实现了靠技能致富。一公局集团在怒江建设的香料产业园,不仅让生义芳等傈僳姑娘用双手改变了家乡荒山的面貌,家里还用上了双开门大冰箱,生活条件改善了。波四妞种了10多年的庄稼,最初只是一名“杂工小白”,通过培训,她在绑扎钢筋技能比赛中获得三等奖,成长为技术能手。

此外,在中交集团帮助下,更多的怒江乡民们鼓起勇气,走出大山,成长为致富路上的“排头兵”。辗转20多小时,傣族小伙俸春林等64名临沧高级技工学校的毕业生来到离家3000公里外的振华重工长兴分公司,开始了他们全新的生活。“当初振华重工在学校招聘时有电焊工、钳工等多个工种的岗位,我以前在学校接触过电焊,我喜欢电焊。”俸春林说。经过短暂的培训,俸春林和其余5名选择电焊工岗位的云南小伙被分配到焊工之家,振华重工安排技术过硬、经验丰富的导师“一对一”带教。很快,俸春林和他的老乡们通过了考试,具备正式上岗的资格。由于技术过硬,他还被安排到美国南卡岸桥项目进行门框总装焊缝的焊接工作。“多干活就能积累更多的经验,期待有一天我也能像师傅那样站到更大的舞台上历练自己。”俸春林对未来生活充满希望。近三年来,振华重工长兴分公司通过沪滇劳务协作引进像俸春林这样的云南籍职工近400人。

在距离云南千里之外的南京,傈僳族工人阿南大和妻子小余花共同种下了象征希望的树苗,这是他第二次走出大山。

2019年4月,阿南大第一次走出大山,来到三航局云南华丽高速公路项目部务工。在项目部的培养下,他取得了电焊工资格证。2022年2月,在三航局抓转移就业的帮扶政策支持下,阿南大夫妇又来到南京,在三航局三公司建筑工业分公司再次开启了新生活。建筑工业分公司为阿南大指定了有20年工作经验、维修技能水平极高的钳工班班长徐向阳做师傅,努力将阿南大培养成一名掌握设备维修和电焊气割双重技能的高级电钳工。

在一次龙门吊大车主动轮抢修任务中,阿南大凭借高超的电焊技术,和团队一起快速完成了抢修,受到项目部一致表扬。“这几年跟着三航局,我学会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专业技能。”阿南大说,“我们打算把孩子接到南京来上学,想给第2个孩子取名‘小南娃’,感谢中交集团的帮助,给我们带来了美好生活。”

“扶志”拓路倾力打造“带头人”

立足长远、授人以渔。中交集团采用一系列变“输血”为“造血”的可持续帮扶模式,在不断壮大怒江人才队伍,增强人才素质,助力帮扶人员稳岗就业的同时,还为定点帮扶地区培育了一批像胡秀花、祝秀清一样的致富带头人,有效激发了当地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带动群众增收。

开春的傈僳山寨,处处洋溢着喜庆的气息。鞭炮声中,胡秀花攥着15万元“巨款”,带着工友们踏上了回乡的道路。

胡秀花是福贡县上帕镇的一位女村民。2019年,在帮扶干部多次劝说下,胡秀花终于下定决心,带领9个工人离开家乡参与中交集团昭通市都香高速公路项目2000米“挡墙”的工程,成为带领乡亲们走出大山,实现增收的“带路人”。

“这是我第一次带着乡亲们走出大山,到1000多公里外的地方务工。还记得那天路上下着大雪,我们开着车出发。刚开始,我也挺犹豫的,但是中交集团给我了信心,为了乡亲们,一定要试一把。”胡秀花说。

2020年6月,胡秀花再次出发,带领31名怒江傈僳族乡亲包车前往银川,参与银川文化园项目。“这一次是建设500平方米的附属设施,这也是我们施工队第一次独立完成房建附属设施项目。”胡秀花回忆说。胡秀花带领工人们利用闲余时间,在项目部开设的“傈僳学堂”学习测量、模板架设等技术。在三航局的帮扶下,胡秀花成立福贡峰福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实现了从施工队负责人到企业负责人的转变。目前,村里已有200多人跟着她走出大山,实现了脱贫致富,还掌握了一技之长。“我们活儿干得很好,大家还学到了技术。秀花年纪不大,闯劲大,有她带着我们,上再远的地方挣钱我们也愿意去。”工友霜龙军说。

“在三航局的支持帮助下,边远的山区孕育出了峰福公司,并茁壮成长起来。我代表公司对三航局5年来的全方位帮扶表示衷心感谢!今后我们将继续高标准高质量完成项目建设,让怒江人民的致富之路更广。”今年3月,胡秀花来到上海,给三航局送上了一封情真意切的感谢信。

带着乡亲们走上“致富路”的还有傈僳族汉子祝秀清。2022年,在中交建筑的帮助下,泸水市自扁王基村筹备组建了集体建筑公司。18岁就在工地打工的祝秀清有着过硬的技术和丰富的管理经验,从多名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成为集体建筑公司负责人。

祝秀清给自己安排了详细的工作和学习计划,拿下大兴地镇中心学校篮球场项目、中交兴地农贸市场项目后,他白天跑现场,晚上就向中交建筑驻村书记苏常礼请教学习。从绘制CAD图,到施工技术和经营管理模式,祝秀清俨然成为一名建筑领域的“老把式”。农贸市场项目一层楼的顶架搭起来了,二层楼的钢筋也竖起来了,祝秀清戴着写有“云南素霓建筑”字样的头盔在施工现场来回巡视,眼中是对未来掩不住的希望。

在祝秀清的影响和中交建筑的帮助下,更多村民入股集体建筑公司。该公司承揽项目合同额达到1543.1万元,2022年实现营收639万元,利润86万元,分红44.4万元,往日的贫困村成了“百万村”。

“现在,乡亲们不但在自家门口实现了就业,更断了穷根。今后更要好好干,力争带领乡亲们在致富奔小康的路上走得更远,日子越过越红火。”有了去年良好的发展基础,祝秀清对于公司未来的发展信心更足了。

扶植一名带头人,带动一批产业工人,实现一地人才振兴,造福一方经济发展,是中交集团实现怒江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工作思路。在这一思路指引下,一批怒江群众走了出去,也有一批怒江人回到家乡。怒族大学生三英花入职一公局集团,投身怒江泸水希望学校项目,建设家乡;北甸村第一个大学生蜂国文,在一航局驻村干部李合勇的动员下,放弃在外稳定的工作,回村筹建村集体经济建筑公司,共募集股金24万元,并主动请缨带领10名同村村民前往一航局宾川河道治理项目学习技术,组建了“振兴班”,带领乡亲们接手更多工程,带动更多人才回到家乡,在通往幸福生活的大路上大步向前。“中交集团从千里之外来帮助我的家乡,作为北甸村的孩子,我不能辜负这份心意,我也要把家乡建设的更加美好。”蜂国文铿锵的话语中充满了自信。

标签:

最后一页
AWE专访莱克电器董事长倪祖根_世界新要闻

精彩推荐

资讯News

  • 聚焦Policy